在校生/教职工/校友/家长/访客 |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商院

【经济日报】关键要用好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永利官网陈柏良老师文章)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1/10/23 19:29:42 浏览人数:

陈柏良 李闽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用好科技成果评价这个指挥棒,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树立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激发科技创新潜能等,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既为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指明了方向,也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注入了强劲动力。
所谓指挥棒,一般是乐队或交警等指挥时用的小棒,这里喻指的是起重要导向作用的事物。科技成果评价是对科技创新研究成果的工作质量、学术水平、实际应用和成熟程度等予以客观的、具体的、恰当的评价。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科技成果评价对科技活动评议、科技创新评优、科技工作评审具有鲜明的“指挥棒”导向作用,对科技事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指挥棒具有指挥和引导作用,指挥棒指向哪里,科技人员和创新资源就会往哪里集聚。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对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动力和潜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不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科技创新活力,从而影响科技创新效能。
当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针对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不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不规范、科技成果评价队伍不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方法不标准等问题,鼓励相关的领域、地区和单位在国家科技创新政策框架体系下因域制宜、因地制宜地探索符合实际的更加科学与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方法,加快建立一套符合我国科技创新国情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有效、适宜、完善的,涵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对科技创新的引导、推介、转化、应用等作用,这对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有效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竞争力乃至整体竞争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切实用好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根据《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结合理论和实践,我们关键要解决好“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和“如何奖”等问题,从而更好发挥科技成果评价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解决好“评什么”。科技成果评价到底应该“评什么”,即评价的对象是什么呢?相对于论文的“数量”“级别”“影响”,科技成果的“质量”“绩效”“贡献”必须是科技成果评价的核心导向,这需要健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分类评价体系,细化原创性和应用性等不同类别的科技成果评价标准,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全面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属性、功用、效益、影响、价值,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二是解决好“谁来评”。科技成果评价应该“谁来评”,即评价的主体是谁呢?相对于科技成果评价的主体单一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体系是科技成果评价的正常需要。科技成果评价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积极发展市场化评价,正确引导规范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合理、客观公正。
三是解决好“怎么评”。科技成果评价究竟应该“怎么评”,即评价的方法是什么呢?相对于科技成果的商品价值属性,科技创新成果具有价值时效性和交易随机性,这就需要加强科技成果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正确把握科研渐进性和成果阶段性特点,根据科技项目内容、类型等合理确定科技成果评价周期,加强中长期评价、后评价和成果回溯,引导科技人员潜心研究、探索创新,给予科技人员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创新与容忍失败、耐心等待有机结合,避免科技创新中的急功近利和盲目跟风。
四是解决好“怎么用”。科技创新成果可以“怎么用”,即如何转化呢?科技成果不能只是“躺”在实验室中,或是在发表的论文中束之高阁。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和广泛推广离不开对科技成果的科学评价。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持“四个面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通过高水平技术交易市场、金融投资支持和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学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努力形成以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质量、产业发展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五是解决好“如何奖”。科技创新成果需要“如何奖”,即如何激励呢?我们要通过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进一步改革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明确科技成果奖励标准,对真正作出重要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人员给予大奖,特别是在“卡脖子”的技术领域,对那些科技创新效果明显、具有长远或深远影响的科技成果给予重奖,引导科研人员持续关注科技成果的实际效果,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以取得高质量的科技成果。
(作者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
 

上一篇: 【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福建助推海外中餐繁荣研讨班(线上)福州开班
下一篇: 【中国环境报】保护生物多样性,强化生态农业系统正向效应(永利官网陈卓老师文章)